买茶,你喜欢找茶商?还是茶农?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买茶,你喜欢找茶商?还是茶农?

如果要二选一,你会找茶商还是茶农? 

一般人都会下意识地相信茶农

来源清晰,价格更便宜,勤劳淳朴。



| 城市套路深,我要回农村

 

这小标题有个后半句:农村路也滑,人心更复杂。

 

去找茶农买茶的人,脑海里基本都想的这些:


茶农在产地,茶园茶叶都是自己家的,没有中“奸”商赚差价,保证了真实性,价格更实惠。



但是理想和现实,往往存在差距,不然中间商分分钟倒闭一批。

 

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去年被严打的“外公家的茶”、“爷爷种的茶”。


茶农凭借社交软件的兴起,绕开茶商,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,进山买茶的游客也不断增多。



就拿马上就要上市的龙井来说。


很多新闻报道,在杭州,每年都有大量游客进景区游玩、喝茶。


当他们看到茶农在自家门支起大锅、摆开架势炒龙井,都会忍不住围观。



心里想着:我看着茶农炒,肯定是正宗的西湖龙井了。


于是买了“亲眼看着炒的西湖龙井”,开心地离开。


但是,从外地购买鲜叶,再在茶园内、景区里,当着游客的面炒、兜售,已经是行内公开的秘密。



这里不是让大家去恶意揣测别人。

茶圈里,也不乏认真炒茶,踏实做事的茶农。


重点是,每个人对信息的筛查能力有差异。


找茶农能买到性价比高的好茶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

但这有个大前提,你先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识茶能力。

茶农手里掌握资源不一样,品质当然也看具体情况,对自家的茶在市场中的地位认知也会有偏差。

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,真要说从他们手里买的茶有多实惠,也不一定



| 你相信故事营销吗?

 

说到营销,又让我想起经典套路。


某宝上很多卖茶的C店,都会在商品页或者首图上贴上“自己的爸爸”“爷爷”,甚至全家站在一起,拿着一张纸板写上“全家承诺”,或与其类似的质量保证书、身份证。

 

文案都差不多:“父亲常说,干什么都不能忘了做人的基本,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。……”

 

话都说得挺漂亮的,但还不如把茶叶的基本信息、质检报告贴出来有用。



如果我是个普通的茶客,在自认能力还不够的情况下,可能会选择茶商。


因为他们已经用专业水平替我筛选过一遍了,比起自己大海捞针茫茫然,专业的茶商甚至能给出风味的横纵向对比,最后敲定一款符合你口味、心理价格预期的茶。



但是,茶商也不尽然都可靠,他们也有套路。

 

用高大上的商业化包装来收“面子税”,拔高你对这款茶的期待,只是基本操作。


炒情怀、讲故事才是最打动人心的。


有些“很懂茶”的茶商一说到茶本身恨不得守口如瓶,说到“茶与人生”的故事却又滔滔不绝,不是他们吝啬跟你分享知识,或是怕泄露了什么商业机密,而是茶本身就有猫腻,某一方面有短板。



| 套路这么多,我能做点啥?

 

你看,两边都有靠谱的,不靠谱的,怎么办?

 

其实有个小技巧,不一定对,但是大部分情况有效。


认真做事的人,往往特别热衷于跟你聊他专业领域内的东西,很多知识、真实的信息,他不会藏着掖着,都会明明白白说给你听,试图寻找共鸣。



这种认真难能可贵,但你不能指望道德约束市场,不然也没法律什么事了。


那我们自己唯一能做的,就是把自己训练成老饕。

 

茶汤最后还是要入口,入口之后听谁的?


听舌头的。涩就是涩,苦就是苦。



当你喝多,喝久了,每种重要的茶味变化,都会进入你的“心理仓储”。


以后只要遇到近似的信号,各种口味就能从你的“心理仓储”中立即被检索出来,完成对接。

 

当这个“仓储”够庞大的时候,就容不得同一领域的低劣产品了。


错喝一口,你的整个潜在系统就会偷偷抱怨:“这个茶不怎么正啊”



李宗盛说,世上没有白走的路,每一步都作数。


世上也没有白喝的茶,喝过的每一款,都在为你“排雷”。

Baidu
map